【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致青葱岁月
曹冰叶,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一九七二年四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跨入了梦寐以求的西安医学院,怀揣一腔热血,和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一样心潮澎湃,豪情壮志,大家都是从各个行业被大浪淘沙一般精挑细选而来的优秀青年,个个都是根正苗红,社会精英,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有着无尚荣光。
我们是岁月与历史中承载变革的一代人,因为有了不负使命的担当和追求,我们这一代人才有了冲在前、能吃苦、讲奉献、淬炼意志,献身医学无怨无悔的斗志豪情。同学们虽有年龄差距,文化基础差异和学历层次也不同,还有一些入学前就已经在部队、企业,甚至基层医疗领域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为了能够响应国家关于对高等教育“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背起行囊,毅然扛起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这面大旗,树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标杆。能与众多优秀的同学、老师为伍,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我的学医理想来源于我的三舅夫妇。他们二人就毕业于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前身),他们毕业后在省人民医院做起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医术精湛,口碑甚好,每次当他们回到农村的老家都会有络绎不绝的病人慕名前来看病。在我幼年的回忆里似乎只有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算得上有出息。1969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公社任妇联干部,忙于工作的我思想积极上进,作为党委委员服务众多父老乡亲,也赢得了大家对我的称赞。当命运之神的触角展露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内心涌动的渴望一下子被点燃!我要去上学,去学医!面对身边不同的声音“农村娃挣钱就不错了,上学还要花钱哩!”“这么年轻政治前途无量,走了就没这机会了!可惜呀!”……内心笃定的学医念头激励我排除万难走进医学殿堂,并在以后从医的40多年生涯中一直有信念与热爱傍身,虽辛劳但幸福无比。

作者为前排左3
大学校园的四月天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朝气,我们600人的大集体被分成4个大班,20个小班。三五成群的结伴上课、就餐,外出,加之入学后一个月的延安拉练锻炼,强健了身体也磨砺了意志,大家很快就融入了集体生活。

作者为后排左4
记忆中代课的老师个个都身怀绝技,都是满腹经纶,以各种生动有趣、渊博而简洁的语言让枯燥、晦涩的医学知识如同精彩的故事,让我们如饥似渴地沉浸其中,一起从零基础的医学知识中奋力汲取精神食粮,好生难忘。时至今日,仍会想起同学口中的那位讲授〈酶〉知识的老师:“酶是构成人体生命,有生物活性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这个概念被我牢记了半个多世纪,今天虽然不能记起这位和蔼可敬的女老师的名字了,但是酶的概念让我永生牢记。 在一附院实习期间,我上小学的班主任来西安看病,说他吃不下饭,胃口不好,治疗了好久效果不好,专门来一附院看病。记得肝胆外科的刘主任一脸和善,仅凭双手给病人做了体格检查,还让我们实习生亲手触摸病人的腹部进行学习,整个问诊过程如同聊闲话拉家常般自然流畅,最终刘主任给病人下了医嘱,告知其回家继续吃药就行,吃点好的,不要到处花钱看病了,多休息就行。没有其他辅助检查,没有繁琐的鉴别诊断,就有结论了?看着我的小学班主任远去的背影,刘老师语重心长地叹息道:巨块型肝癌晚期,时日不多,也别花钱了。那种无力感让我内心很是难过,但老师的精湛水平令我叹服!当我放假回家得知小学班主任已入土为安的消息,伤心之余,这让我对刘老师的专业技能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我自己和老伴的就医经历,也更加让我对医学院的恩师没齿难忘。那时的老伴三十几岁,因出力劳动时不慎受外伤,导致腰腿痛且行走不便,严重到无法起床,不能站立,甚至小便都受影响,一度吃喝拉撒都被囚禁在床上,真是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和探讨,给出了最佳的方案是非手术而不能治愈。我当时是无法接受的,想到身高一米八六的大块头要手术,我八九十斤的身躯帮他翻个身都是困难的;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这年纪轻轻的就做脊柱手术,这万一……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他后半辈子有影响!我俩在焦头烂额之际想到了我的老师——附属一院骨科主任殷培璞教授,当我搀扶着艰难行走的老伴出现在老师面前时,就只听到老师热情的话语“嗨!这不是咱学校球队的4号同学吗?咋这样了?来来来,我看看!”当老师得知我们经历的一切,又认认真真的做完体格检查后宽慰我说“没问题,不做手术,交给我吧!”我在那一刻,更加体会到医者仁心这看似平凡却又伟大的诺言承载了多少病人的期盼和祈求。殷老师亲自上手推拿、按摩、牵引、理疗、骶管封闭等等措施,给予了全方位的照顾,经历了一个月的精心医治,基本痊愈出院。如今老伴已在“奔八”的路上,身体硬朗,能够和我搀扶携手共度“八零”,甚至“九零”后的岁月,倍感幸福!恩师难忘,恩情永记!

作者为右2
回忆里还有一段插叙:入学后不久去延安拉练,十九班的吉权有同学担任司务长负责后勤保障,专门配备了大卡车做为补给的运输工具。时至今日回忆那段能为同学做好后勤保障的艰巨任务而格外荣耀。记得拉练中“狼来了”的故事流传了很久。夜宿黄陵县党校,在大教室内打地铺,因为半夜有女同学去上厕所,看到一只亮着眼睛,竖着耳朵的“狼”跟随着她,吓得冲破房间门扯着嗓子喊“狼来了,狼来了”,惹得睡梦中的女同学哭的,喊的,乱成一锅粥,直到外面的住户老伯也扯着嗓子喊“不是狼,是狗!是狗!别害怕!没事的!”一场虚惊,换来一个很搞笑的故事。不知同学们可曾还记得?

吉权有后排中
曾经在学校的日子里,同学们除了学习上相互鼓励,生活中也充满了彼此的关照和帮助。有一次,全宿舍的同学一起协作完成了一件各显其能的“棉袄翻新”杰作,乐得棉袄得主人都觉得比之前得旧衣服更暖和,更漂亮,更合身。大家在艰苦岁月里,虽然物质缺乏,但精神食粮和温情时刻都能暖人心,在操场的乒乓球台子上,时常可以看到女同学帮助男同学缝补被褥,大家不分你我,共同见证了那段美好而难忘的大学时光。

作者为后排左2
篮球队的辉煌赛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球队成员里邢振忠前锋、杨雁群后卫、翟继田边锋、郭永生打组织,还有王彦庆、萧保嘉同学。曾经的4号也得益于球队的战绩能被一附院的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食堂的服务师傅记得,也的确是回忆中倍感幸福的场景。
2015年我们毕业40周年相聚在秦岭脚下美丽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大家都在感叹岁月不经意流逝,分别如同在昨天,转眼40年都已然两鬓斑白。聚是分开的期盼,同学情谊地久天长。如今毕业五十载,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以文字做为再一次相聚的见证,平日里三五好友微信闲聊,隔三岔五大家网络互道祝福,虽不能手拉手,但也心连心。友谊万岁,愿同学们健康快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执笔于2025年6月夏至,渭南